据《上海金融报》报道 对现代企业来说,具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不仅关系到业绩,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目前的效益欠佳,这固然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但企业理财观念及方法存在误区也是重要的原由。
误区一:资金越多越好。
资金是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原动力,但不少企业把理财重点放在千方百计筹资上,以为只要有资金,经营就会如鱼得水。事实上,很多企业的资金并不缺乏,缺的是运用资金的能力,这必然导致优质资产少,劣质资产多,资产流动性差,变现能力不强。一个企业应拥有多少资金,须与其自身经营规模、投资方向相适应,一味追求取得增量资金而盘活存量资产,往往是经营失败的祸根。
误区二:筹资比用资更重要。
一些企业的财务经理总将“资金紧张”挂在嘴上,常为筹资疲于奔命,认为只要筹到资金便见到了效益。但任何筹资渠道来的钱都不是免费的“唐僧肉”,很可能是块“烫手的山芋”,因为资金的提供者总要获得期望中的收益。企业若无好的投资项目,或投资收益远低于筹资成本,还不如不筹资。
误区三: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进了证券市场,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发行股票是最好的筹资渠道,可以筹集永久性资本供企业长期使用。但按照资本结构理论,一方面,企业资本总额中同时有一定比例的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才可能使企业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最低,从而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另一方面,任何资本来源都有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权益性资本的成本甚至大于债权性资本的成本。
误区四:举债经营有利无弊。
举债经营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因此,许多企业虽不刻意追求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但也对高负债率熟视无睹,似乎认为负债越多,财务的杠杆效应越大。事实上,举债的财务杠杆作用须在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债务成本率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目前,很多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远远低于债务利率,也就是说,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所创造的利润连债务成本也负担不了。杠杆作用还要求在权益性资本与债权性资本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不仅要考虑利率水平,还要考虑权益性资本的期望报酬率,因此举债经营须慎重。
误区五:资本扩张总是好事。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值,规模经营是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很多企业把资本扩张放在经营的首要地位,扩张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收购、兼并或大比例送转股票。但企业扩张时,业绩增长应与资本增长同步或应超过资本扩张的步伐。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转股票后,每股收益所表现的业绩出现同比例但反方向滑坡,使其股价由“贵族”沦为“垃圾”。由此可见,资本扩张
虽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要有限度,企业须在业绩增长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扩张的步伐。
误区六:保有非现金实物资产比保有现金资产更有利。
企业筹资后会根据经营需要,把货币性的现金资产转化为物质性的资产,以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由于物质性资产具有高获利能力,故很多企业往往急于通过投资、购置设备把现金资产“消费”出去,以期获得高额收益,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需要。甚至有些企业不愿制定最佳现金余额,无法满足其支付性、偿债性、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从而导致支付危机,引发财务风险。
误区七:股票股利比现金股利更有利。
许多上市公司在向投资人分派股利时,总喜欢采用股票股利方式,一方面是基于股本扩张要求,另一方面是为节约现金流出。在分配时,相当多的公司选择股票股利而非现金股利,以求得较好的市场口碑,为“庄家”拉抬股价、操纵市场服务。有些公司连续多年股票股利分派都在30%以上,由于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使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股价下跌,影响了公司通过配股筹集新的资本。另一方面,投资人往往也因没有获得实际现款的回报,失去投资信心。
误区八:亏在暗处比亏在明处好。
由于行业因素、宏观经济环境及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企业难免在某一经营期间发生亏损。尤其在国有企业,业绩直接关乎经营者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乎职工福利待遇,这就使有些企业不愿公布真实经营状况,粉饰报表、操纵利润,如该计提的准备不提
文章来源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该核销的坏账不核销,该处理的积压存货不处理,甚至认为没有变现的损失不是损失,从而导致资产质量下降,获利能力削弱。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
编辑: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