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故事千千万,或催人泪下,或动人心弦,或感天动地,但最动人的故事在雁窝岛。“潜水挂钩”便是一个。
雁窝岛其实不是岛,它始称“燕儿窝”,因三面环水,一面临泽,无固定河床的挠力河把河岸冲成峭壁,成群的小燕子在此筑巢繁衍,偶有捕鱼、打猎的人走过,燕群受惊,一轰而起,遮天蔽日,于是当地老乡便叫它“燕儿窝”,也称“大酱缸”,一年四季,只有冬季结冰时,才能出入。
当年,日本占领东北后曾对这块肥的流油的黑土地垂涎欲滴,曾组织一支开拓团远征“雁窝岛”,结果因为先头部队的两名队员被这片“大酱缸”吞噬惶惶而退,至今还留下l00多米的两排木椿做为筑路失败的铁证。
王震部长亲自带领勘察队进入雁窝岛勘察并点燃了开荒的第一把火,为了保证开荒供应,农场领导决定抢在春季开化前把全部物资运进雁窝岛,并把上级刚刚调拨来的6台崭新的拖拉机分给了雁窝岛先锋队。几千人的给养加上开荒的器具和油料,拖拉机队不分白天黑夜地抢运着。
《走进北大荒博物馆》一书中说:“抢运物资的六台大型拖拉机,为了互相支援,几乎同时压碎冰层,陷进了‘大酱缸’。有的车只露出驾驶室,情况十分危急!垦荒队员先用原木垫在机车下面防止下陷文章来源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又从200里外的友谊农场拉来了绞盘机。他们把这几吨重的整机拆成零件,一点一点运进雁窝岛。
500 米长的钢缆重达几千斤,几十人排成一队从齐腰深的泥水中齐步前进扛了进去,绞盘机重新安装好了。但是,怎样才能将钢丝绳挂在陷在泥中的拖拉机上?共产党员任增学挺身而出,脱下棉衣,喝了半碗酒,潜入了满是冰碴的泥水中,一次,没有成功;二次,没有成功;等他第三次浮出水面,只见他面无血色,只说了一句‘挂上了,’就晕倒在同志们的怀里。”
转复官兵战胜“大酱缸”,开发雁窝岛的英雄事迹很快流传开来,先后被绘成连环画,写成小说,编成戏剧,拍成电影而为全国人民所知。
但据参与原创的雁窝岛人介绍,当事人喝了不只一碗酒,而是每一次潜水上来都要再喝一碗,在当时没有任何潜水设备的情况下,一个肉体之躯不停地在冰水中作业,除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精神支撑外,最大的物质依赖也只能是那喝一口就能憋出汗的雁窝岛60度烧刀子。
不久,在一次劳模会上,《牡丹江日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了“潜水挂钩”的进岛先遣队员任增学同志,这位记者把“燕儿窝”写成“雁窝岛”发表后,“雁窝岛”的名字就传开了。
这里,还有一个雁窝岛酒做无名英雄的故事。
雁窝岛开发初期,条件极其艰苦,能够成为首批开荒队员,是件很光荣和自豪的事,杨民主就是其中之一。他进了雁窝岛不久,妻子黄桂英腆着大肚子从湖南赶来,也加入了开荒大军。
为了让夫妻见上一面,场领导派邹挺高和吴本兰两位老战士护送她进雁窝岛。俩人搀着黄桂英走进了‘大酱缸’,深一脚、浅一脚,虽然距预产期还有一个多月,两位老兵还是找来一艘小船,让她坐在里边,一个在前边拽,一个在后边推。
船行至一个叫“老牛圈”的地方,黄桂英突然腹痛不已,羊水跟着破了。还好,附近有一个临时搭起的草棚子,他俩把黄桂英抬进草棚,很快,雁窝岛传出了破天荒的婴儿的啼哭声。
好在黄桂英也做了一些简单的准备,但却没有消毒药。俩人急得抓耳挠腮,黄桂英说,出发时,领导让带上一壶(军用水壶)酒,说是慰问开荒队的。
《塞北沃野雁窝岛》一书中,有《雏雁曲——记雁窝岛第一个小公民》一文,文中写道:“吴本兰还真像接生员似的,指挥着小邹用酒消毒,然后割、扎、洗,紧张忙活了一阵子。一切顺利,母子平安。”这个在雁窝岛出生的小公民叫杨小雁,已是第二代雁窝岛人,她现在有一个温馨的雁窝岛家。
像这样的故事,在雁窝岛还有很多。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朱德总司令的孙女——朱玉珍,是在雁窝岛工作了8年的女知青。8年中,经她手接生的雁窝岛孩子几百人。她说,药不够的时候,小清河(雁窝岛)酒,就是最好的消毒药。
乐是酒,痛是“药”。一段魂牵梦绕的岁月,一杯留在记忆深处的酒——小清河,雁窝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