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出产的酒种之多、口味之殊、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而自古及今,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壮,饮酒之风,长盛不衰。
谁都知道酒是由农作物酿造而成的,但中国人饮酒的意义已远不止于生理性消费,以满足口腹之乐,在很多场合,它是作为一个符号,一种礼仪,用来烘托一种气氛,增添一种情趣,表达一种心境。而一旦某种物质承载了精神的指向时,它便具备了文化的质素。
要给文化下个确切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二是制度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制度等;三是行为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行为当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也有高低之分,当文化的四个层次中的心态层占据主导地位时,文化的符号性就强,此种文化就是高级文化。比方说,世界各地都有食文化,也有酒文化,但食为常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化的前三个层次的形态出现的,尽管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却并不以文章来源澳门庄闲网站游戏
此为目的;而酒却并非生活必需品,它更多的是以文化的第四个层次即心态层的形态而存在的,作为一种符号,酒固然离不开文化的前三个层次,其价值却最大化地体现在第四个层次上。因此,一般来说,酒文化是要高于食文化的。
而在同一类型的文化当中,如果某一特出文化成为该文化的代表的话,那么这一文化往往在文化的第四个层次上体现得比其他文化更为集中和显著。具体到中国酒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茅台酒文化。提起“茅台”两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茅台酒联系在一起,而不会想到“茅台”镇或者与这个地域相关的其他任何事物,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表明,“茅台”作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沉淀在人们的意识当中。
这种意识的形成,来源于散逸在民间的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土人情、风俗器物、制度沿革当中,也陈杂在人们的言行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当中,可以感知,难以直观。因此,要想挖掘整理一种文化现象,进而探讨文化中的心态层,非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书写体例不可。《茅台酒文化笔记》采用了“笔记”的体裁,针对茅台酒文化,钩沉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爬罗剔抉,可谓体例精当,方法对头。
笔记所记,虽多是些琐碎片断,甚至街谈巷语,但因有闻便记,不少资料为正史所不载,吉光片羽之中,往往闪现着较正史更生动真切和可靠的光芒。《茅台酒文化笔记》通过田野调查、民间采访、考辨史料等方式,首次对茅台酒史、茅台酒三大烧房与三大家族、茅台酒道、茅台酒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不仅还原了一段真实的茅台酒历史,而且再现了茅台镇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黔地文化,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茅台酒的文化符号意义。
看似并无关联的各篇之间,清晰地贯穿了茅台酒文化的四个层次:“神秘的茅台镇”介绍了茅台镇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水质土壤,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反映了茅台酒文化的第一个层面——物态层;三大烧房和三大家族则记录了茅台酒酿造的工艺流程、生产制度和茅台人勤劳精明、虽处边陲而思路开阔绝不墨守的性格特征,侧重的是茅台酒文化中第二层次——制度层和第三层次——行为层,这是《茅台酒文化笔记》用墨最多,用力最勤的部分,也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华茅”家族的显赫人物华之鸿遭到人世变故之后,潜心佛典,建造经楼,铸造经钟,其中铸造经钟一段写得惊心动魄、离奇瑰丽,“当铁水浇铸完时,钟匠赤足走到钟的顶部,将通红的铁水夷平,让大家很为他的赤脚担心。”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这段描写肯定有夸张的成分,凡胎肉体怎么能禁得起通红的铁水呢?然而,仔细琢磨就会感知:只有黔地如此神奇的人和事才能和如此神奇的茅台酒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而“茅台酒道”和“饮酒赋诗”两篇侧重的是茅台酒文化的第四个层次——心态层,介绍了茅台的酒风酒俗、酒器、酒标、酒政、酒令、传说和茅台酒的品评,将近现代的著名人物对茅台酒的吟咏单列成篇,文化的四个层次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在当今商业领域中,尤其白酒行业中,言必文化,似乎只要和文化攀上了亲,结下了缘,其产品就有了“文化”、有了历史、有了身价,这显然是对文化的误读,而真正能静下心来系统地挖掘整理酒文化的人和著作并不多,《茅台酒文化笔记》一书尽管全书结构不甚饱满,稍显单薄,对茅台酒的物理化学成分等科学分析付之阙如,将茅台酒的传说归入酒道当中尚待商榷,“饮酒赋诗”一篇有堆砌材料之嫌,但仍不能因此否认该书是近几年来鲜见的酒文化著作中难得的力作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