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远离都市,地处大山之中的缘故,我那位于雪峰山余脉半山腰的山村故乡,至今还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保持着一份未被世俗感染的纯洁。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家乡人依然显露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热情。
客人来了有好酒,野兽来了有猎枪,这既是山里人的讲究,更是山里人的性格。古往今来,好酒与猎枪,对于这里大山深处的农家来说,就像耕种田地的犂锄一样必不可少。对于大山沟里的野兽,有必要备上一支猎枪。好酒就不同了,在这里它已经和茶、米、油、盐一样,是各家各户的开门大事,既少不了更少不得,不然每顿饭就会缺了一种滋味,客人来了也就体现不出山里人家的那份真情实意。
喝谷酒吃辣椒是山里人家的共同爱好。辣椒可以去湿,谷酒可以活血。自己喝酒自家酿,要吃辣椒每年种,没什么特别的,但山里人家“待客必须三样酒”这个规矩,确实就有些与众不同,如果要追根究底的话,只能说是古往今来这里人们热情好客的传统与继承。
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家里有客来,客人来了就会有母亲做的糯米甜酒喝,吃饭就会有腊肉,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喝上甜酒吃上腊肉,是件幸福的事情。无论生活多艰苦,“待客必须三样酒”这一习俗不会改。客人一进门,首先端上一大碗糯米甜酒冲鸡蛋,表示热情地欢迎;到了正餐,烫上一壶谷酒,端上香喷可口的腊肉,表示对客人的尊重;送客人走时,再倒上一杯生津止渴的杨梅酒,祝客人一路顺风。
母亲做的糯米甜酒在小山村很有名,酒色白里透着一丝黄,入口醇甜,香气扑鼻,很受大家的欢迎。
母亲做起糯米甜酒来非常讲究,先是选粒大而均匀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瓦钵内,加清水淹没浸泡两小时,用筲箕(淘米用的竹器)沥干;然后将木甑放置蒸锅上,待甑内上汽之后,将糯米均匀松散地倒入,加盖用旺火蒸一个半小时,再取出倒在大筲箕内摊开,用适当清水从糯米上淋下过滤,使淋散沥冷的糯米温度保持在三十度左右的样子;最后将蒸熟的糯米舀入瓦钵内,把酒曲碾成细粉,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均匀地加入。酒曲不能用化学曲,而只能用我们当地的一种植物做的曲。然后用木棒抹平,中心处挖一个不太大的圆洞。钵面遮以消毒布,盖上木盖,外面裹起来,放入专制的发酵木柜内发酵,然后静置两天,等香气四溢,就基本上可以吃了。在农忙季节,几乎家家都酿甜酒,大家辛苦一天收工回来,将甜酒冲上清凉的深井泉水,喝上一两碗,顿觉疲劳消失,精神抖擞。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块上等水田用来种糯谷,虽然糯谷产量比较低,可没有一家会舍不得。
酿谷酒更是一项技术活,不是谁都能酿出好酒来的。在我家父亲只管种稻、打米、喝酒,酿酒过程还是全由母亲张罗,父亲最多也就是打个下手。用父亲的话来说,他几十年来既没烧过一锅酒,也没出过一锅酒。酿谷酒不是一天二天就好了的事,至今我还没完整文章来源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看到过一次。记得上次回家,听母亲与邻居交流怎么酿好谷酒,说得很有意思,她说酒糟发酵时间不是固定的,就像年轻人谈恋爱到结婚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得看情况;同是谷酒,谷子下得多,酒曲撒得满,气温一高,肯定就发酵快;酿谷酒,最要紧的就是蒸煮这个关卡,千万猴急不得,急了缺酒味,也憨不得,稍为磨蹭半个时辰,酒味就会给你打折扣,尤其拖不得,拖得时间稍长点,酒糟子会冒酸变醋。
山里人家都喜欢用第一锅谷酒泡药酒,第一锅酒度数高,泡出的药酒效果好。上次我回家探亲,到处串门,就喝到了桂皮酒﹑枸杞子酒﹑鹿茸酒﹑当归酒﹑杜仲酒﹑生姜酒﹑覆盆子酒等,其口感一点也不亚于名酒。
山上盛产杨梅,聪明的山里人便把新鲜的杨梅泡酒,于是山里人也有了自产的上等果酒。客人要走了,想要他或她或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便倒上一杯酸甜味浓的杨梅酒,这酒只要一入口,便让人顿觉气舒神爽,消困解腻,回味无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山里人家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过去的茅草房子绝迹了,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过去的羊肠小道也不见了,村村户户都通了水泥公路,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也纷纷走进了农家。就连最难改变的生活习惯,也慢慢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过去一般不喝高档白酒的乡亲们,今天也开始购买商店里的名牌白酒。父亲有次在电话里曾和我开玩笑说:“儿子,喝过高档白酒后,我才发现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