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水独厚,老窖工艺精;开坛香四溢,随风飘满城。
酿酒坊间流行着一句行话“曲为酒之骨,粮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窖为酒之魂”。所谓“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美酒必有佳泉”,要酿造好酒,没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上佳的水源,那是绝无可能的。这或许是成就以酒城“泸州”为中心的方圆200公里半径以内,出现中国三大名酒的重要原因――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外,丰富优质的地下水系更是“酿造美酒”的基因之一。
从Google Earth卫星图上看泸州,因高原落差而流经四川的水系错综复杂,整个泸州的水脉资源犹如人体的经络脉相分布全身。源自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的长江水系与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水系,构成了泸州水源的“主动脉”,让整个城市的水源丰沛纯净,活跃异常;而赤水河、永宁河、五渡溪等“支脉”的流经,在循环往复的流动中,将富有灵性的清澈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泸州。
而在地表之下,更有如同毛细血管般纵横交错的地下水交相流通。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可溶性灰岩,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了大量溶沟、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共同组成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地下网道。
亿万年中,泸州就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经络,上承天候,常年充沛的降雨量,源源不绝地带来丰富的水量;下载厚土,亿万年形成的紫色土壤富含矿物质,为水沉淀下稀有的地底精华。水源将在这些地底网络中借助自然滤网开始层层过滤,与土壤、植物根系之间完成一次又一次复杂的物质交换,吸纳各种矿物精华,达到酿酒所需要的各种优厚指标,并随着地下水压的增大则涌出地面,形成了泸州城中珍贵的自然泉眼。
凤凰山秀,龙泉井清;泸州酒好,酒脉不断。
龙泉井位于舒聚源(温永盛)作坊1573国宝窖池群侧,凤凰山麓,“井以‘龙’名,州属之胜境也,稽其建井之由,去之远也而不可考也。” 泉水四季满盈、清澈透明,口尝微甜、呈微酸性、硬度适宜,富含钙、镁、锌等微量元素和多种富氧矿物质,能极大地促进酵母的生长繁殖和酶代谢,“饮者俱言其美,斯不愧为‘龙井’。”或酿酒,醇香浓郁、清洌甘爽;或饮用,清凉甘甜、唇齿留香;以致“担水者甚多”,“强者得水……弱者空桶”,泉水供不应求。为了规范取水秩序,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勒石竖碑以定规例,一人只许一担,轮流挑运……庶不至于生非也”。所立碑记《重修龙泉井》记载了一切:“……舒聚源捐、悦来店一千文、戴四宜八百文”。可见,清嘉庆时期,舒聚源已然成为酒城的第一大酒坊,并充满民间智慧式的组织分配稀缺的酿酒资源。
是为“龙井”,当然,还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龙王之子受舒家人救命之恩,舒家先人将龙王报答赠与的美酒,无意之中跌落井中,瞬时,井水隐隐带着酒香,舒家人由此用龙泉井水开起了酒坊“舒聚源”,所酿之酒,芬芳幽雅,香飘十里,冠为泸州之首。
美丽的传说为凤凰山、龙泉井蒙上了神秘面纱,而起源于舒家“舒聚源”的泸州老窖,至今仍采用凤凰山下的龙泉水酿造国窖1573却是不争的事实,沿袭古人酿造法则,让饮过美酒后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好似领略到了仙人佳酿的神奇。
龙泉井水对于国窖1573,如同赤水河之于茅台,岷江水之于五粮液,都是宛若天成的完美搭配。“酒城酒脉在何处,风水宝地凤凰山”,凤凰山之风,龙泉井之水,正是国窖1573出产极致浓香白酒不可复制的秘笈。
酒道之脉,见证437年的坚持。
公元1573年,泸州舒姓武举承宗,解甲归田后,在城南的凤凰山麓、龙泉井旁建窖酿酒。“龙泉井”水清洌而甘甜,与五渡溪窖泥相得益彰,这就是温永盛作坊的前身――舒聚源。
四百三十六年,龙泉井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泸州老窖每一代承道者的精心守护。而泸州老窖的承道者也与龙泉井结下了不解之缘。泸州老窖第12代承道者温辑先老人,在年迈之后无法亲自酿酒,仍然拄着拐杖到龙泉井久久伫立,向龙泉井深深道别。这一刻,龙泉井已不仅仅是“浓香白酒之血”,更是四百余年来承道者代代历练的心血。
在工业化大生产的今天,许多酿酒厂家已经放弃传统,改用自来水作为酿酒用水,而国窖1573至今仍然坚持使用龙泉井水酿造。保存了纯古法的酿造传统,这种坚持见证了国窖1573历经430余年的悠远历史,也见证了每一代泸州老窖人一脉相承保护传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