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盛镇制陶工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该镇一带就有制陶业的存在,著名的国家一级文保单位——战国窑址就坐落在富盛镇倪家溇村。地处富盛的兴盛制盖厂至今仍然保存着那个时期的传统制陶工艺。
走进兴盛制盖厂,到处都是泥坯、半成品或成品的灯盏头以及破碎了的瓦粒,仿佛置身在远古时期某个陶器加工作坊。
据兴盛制盖厂负责人丁金云介绍,解放初期,他妻子的外祖父曾在皋埠攒宫一带,以家庭作坊形式从事制陶工艺,烧制日常生活中的陶器,有夜壶、池笼、煨粥瓶、缸灶头等。1958年,全县第一批镇办企业问世,富盛坛厂就是其中的一家,主要加工酒坛,为绍兴地区的酒厂提供盛酒容器,多的时候一年能生产30万只陶坛。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塑料及玻璃制品盛行,酒坛的用量大幅下降,1997年开始,兴盛制盖厂调整产品结构,专制灯盏头。这家企业至今仍然完好保存着原来的手工制作陶器工艺,企业里的员工也是从当年的姑娘小伙变成了奶奶和爷爷。现在,客户需要多少尺寸大小的灯盏头,工人们双手在机器的泥坯上一按,便能熟练地成形。
在厂区,笔者随手拿起一只红色的灯盏头。据介绍,这种灯盏头每只只能卖到0.12元左右,但制作却并不简单,从泥土的选料到晒泥、粉碎、浆湿、练泞、双盏机上手工成形、晾晒、进窑、烧陶,道道工序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整个周期需要10天左右,而且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如今用这种传统工艺制作的灯盏头成为绍兴酒的专用标志性物品。
“使用这种灯盏头,酒坛内的老酒不仅能隔潮,还能吸潮,保证老酒越陈越香。绍兴的酒厂都喜欢使用这种灯盏头,我们一年生产的2百多万只灯盏头基本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了10多年坛厂厂长的丁金云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