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对于国民经济来说,食品产业始终是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江南大学校长、食品生物技术领域专家陈坚教授认为,食品产业也是全球经济中发展最快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食品制造业近年来取得了明显进步,已形成规模并步入发展新起点,具有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我国食品产业潜力巨大
“在法国,农产品加工是该国工业中增长最快、盈利最多的行业。”陈坚举例说,法国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其工业产值的20.3%,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在欧美发达国家,食品产业已普遍做大做强。
在我国,食品制造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8年,食品工业产值达到4.14万亿元,列国民经济制造业第二位,仅次于IT产业,并在过去16年中连续居第一位。”陈坚认为,这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河南享有“中国粮仓”和“中国厨房”的美誉。陈坚认为,河南在发展食品产业方面优势明显。
“河南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多较强,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大企业与本地农产品区域生产优势结合得很好,形成不少有特色的产业链。2000年至2007年,河南在全国食品制造业产值排名中由第五名跃至第二名,这些龙头企业功不可没。”陈坚说。
科技创新打破发展瓶颈
虽然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国内食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较弱。比如中国的粮食、蔬菜、果品、肉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加工程度浅,半成品多,制成品少。
“例如,国内深加工用粮不到总产量的8%,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70%以上。”陈坚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国内食品产业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不足密切相关。
“当前,现代科技正快速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尖端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陈坚表示,人才缺乏和装备制造技术落后,成为限制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的两大“瓶颈”。
对于省政府正在征求意见的《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陈坚十分关注,认为这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打破现有瓶颈。
他同时建议把“食品工业”的提法扩展为“食品产业”。陈坚解释:“从工业到产业,意味着将整个食品链条由加工、储藏扩展到了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储藏、物流,再到消费、餐饮的完整过程。这样有利于从各个环节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有利于提升产业效率,有利于节能减排。”
产业联盟推动强强联手
江南大学下设的食品学院,在教育部学位中心的一级学科评估综合水平排序中名列前茅。身为校长,陈坚认为江南大学与我省在食品产业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合作前景。他表示,由科技部倡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个很好的合作形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把大型的龙头企业与科技研发单位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陈坚解释说,“食品科技是实用科技,科研院校必须与企业强强联手,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民经济服务。”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