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4月9日电(记者李钧德)河南省农科院面向实践找课题,多年来始终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取得显著成绩。“十五”以来,该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一二等奖9项,通过国家审(鉴)定的农作物新品种67个,在全国省级农科院中均居领先地位。
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省农科院院长马万杰认为,农业是关系国计
文章来源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民生的基础产业,农业科研必须紧紧围绕“三农”实际需要,解决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问题。基于这一认识,该院在确定重点科研课题时,始终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
为了给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河南省农科院根据本省实际,首先对院内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重组调整,建立了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玉米育种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等20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研究中心。
他们还改革了旧的课题立项和论证制度,注重吸收社会力量,特别是地方政府、生产部门和流通领域代表参与课题的论证和评价,使研究课题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院里设立5000万元科研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资助解决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重大科技难题。
2000年前后,河南生产的普通小麦粉出现卖难,种小麦不仅不挣钱,还要倒贴钱,而我国市场需求旺盛的面包专用粉却大部分需要进口。针对这一消费领域的重大动向,河南省农科院迅速加大了对优质专用小麦的研究力度,先后推出了“豫麦34”“郑麦9023”“郑麦366”等一系列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不仅替代了进口,而且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目前,河南粮食总产已连续3年实现超千亿斤。
近几年,由于棉花育苗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棉花主产区农民种棉积极性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河南省农科院组织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棉花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大大降低了棉农的劳动强度,使工效提高了12.5倍,每亩生产成本降低60元以上,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而且被国内权威专家评价为“我国植棉史上继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化学调控之后的第四次重大技术革新”。
为了改变部分科技人员重研究轻推广的不良倾向,近几年来,河南省农科院响亮提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到农民家”。据介绍,“十五”以来,该院每年组织近300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工作,先后创建了安阳、驻马店、新乡3个综合示范基地,38个单项示范基地和10个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了示范作用辐射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网,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3亿亩。
河南省农科院研究、推广并重的做法,使该院一大批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很快得到推广应用。由该院小麦专家许为钢培育出的优质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连续6年成为全国年度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6亿亩,增产小麦33.3亿公斤,带动产区农民增收49.6亿元。后来,该品种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而且成为我国第一批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优质专用小麦产品。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澳门最正规的游戏平台官网
新闻网。
编辑:乐怡